焚書坑儒的成語故事

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
基本解釋坑:挖坑活埋;儒:儒生;讀書人。指秦始皇焚燒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書經(jīng)》等古代典籍;坑殺一批儒生。后泛指對文化和知識分子的摧殘。
出處漢 孔安國《〈尚書〉序》:“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,焚書坑儒,天下學(xué)士逃難解散。”
焚書坑儒的典故
公元前213年,有一天,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打敗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。文武官員全出席了。有七十個在學(xué)術(shù)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,也參加了這次宴會。在宴會上博士的領(lǐng)袖周青臣舉杯頌揚(yáng)秦始皇的功德。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(yáng),連連夸獎周青臣道:“說得好!說得好!”
可是這番頌揚(yáng)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,有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,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,郡縣制好,心里十分難過。便急忙對秦始皇說:“陛下!我聽別人說,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,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,那個制度本來就很好。”
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,秦始皇聽了心里很是厭煩。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,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,還是郡縣制好。這時已經(jīng)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于越的謬論,并建議;史官所藏的書籍,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,全都拿來燒了;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尚書》,而是私家收藏的一類書籍,一律焚燒掉,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。
于是秦始皇下令焚書。其具體辦法是:除了那些講醫(yī)藥、占卜、種樹一類的書以外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歷史書,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尚書》和諸子百家的書籍,在命令下達(dá)三十天之內(nèi),都要繳到地方官那里去燒掉。
秦始皇下令焚書,使得許多讀書人非常反感,不僅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反對他的暴行,連一些在朝廷里享受著高官厚祿的博士,也在暗地里議論。秦始皇聽說讀書人在背后說他的壞話,有的還逃走了,十分生氣,決定狠狠懲治他們。于是下令查辦那些在背后誹謗他的讀書人。也不詳細(xì)審問,查證核實(shí),就叫人在咸陽城外挖了個大坑,把他們?nèi)慷蓟盥窳恕?/p>
秦始皇焚書坑儒,目的是想統(tǒng)一思想,壓制那些反對中央集權(quán)制的思想和言論,但他的做法太過分了,太殘暴了。焚書,既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(cái)富;坑儒,又殺害了許多精神財(cái)富的創(chuàng)造者。秦始皇是一個完成偉大統(tǒng)一事業(yè)的了不起的皇帝,同時也是一個對人民實(shí)行殘暴統(tǒng)治的皇帝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焚書坑儒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反求諸己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射者正己而后發(fā),發(fā)而不中,不怨勝己者,反求諸己而已矣。” |
筋疲力竭 | 唐 元稹《有酒》詩:“精衛(wèi)銜蘆塞海溢,枯魚噴沫救池燔。筋疲力竭波更大,鰭焦甲裂身已干。” |
盲人說象 | 元 黃溍《書袁通甫詩后》:“吾儕碌碌,從俗浮沉,與先生相去遠(yuǎn)甚,而欲強(qiáng)加評品,正如盲人說象。” |
滿山遍野 | 杜鵬程《保衛(wèi)延安》第二章:“他坐鎮(zhèn)延安,用紅藍(lán)鉛筆在地圖上亂畫,我們就滿山遍野亂竄!” |
物腐蟲生 | 宋 蘇軾《范增論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后蟲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讒入之。” |
外圓內(nèi)方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郅惲傳》:“案延資性貪邪,外方內(nèi)圓,朋黨構(gòu)奸,罔上害人。” |
秣馬厲兵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十六年》:“搜乘補(bǔ)卒,秣馬利兵,修陳固列。” |
鴻鵠將至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使奕秋誨二人奕,其一人專心致志,惟奕秋之為聽。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(xué),弗若之矣。” |
知其不可而為之 | 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子路宿于石門。晨門曰:‘奚自?’子路曰:‘自孔氏。’曰:‘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?’” |
風(fēng)俗人情 | 唐 杜牧《唐故范陽盧秀才墓志》:“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,教令風(fēng)俗人情之所短長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