跋前躓后的成語故事

拼音bá qián zhì hòu
基本解釋跋:踩;躓:被絆倒。本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,向后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。比喻進退兩難。
出處唐 韓愈《昌黎集 進學解》:“然而公不見信于人,私不見助于友。跋前躓后,動輒得咎”。
暫未找到成語跋前躓后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跋前躓后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風言影語 | 清·梁紹壬《兩般秋雨庵隨筆·致趙秋舲書》:“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,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,風言影語,莫識來因,一介鯫生,何忌何惜!” |
堅強不屈 | 荀況《荀子 法行》:“堅剛而不屈,義也。” |
多多益善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陰侯列傳》:“上曰:‘于君何如?’曰:‘臣多多而益善耳。’” |
南轅北轍 | 西漢 劉向《戰國策 魏策》:“以廣地尊名,王之動愈數,而離王愈遠耳。猶至楚而北行。” |
刑期無刑 | 語出《書 大禹謨》:“刑期于無刑。” |
正身明法 | 《晉書 元帝紀》:“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,正身明法,抑齊豪強,存恤孤獨,隱實戶口,勸課農桑。” |
頭面人物 | 王蒙《悠悠寸草心》:“小小的理發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,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。” |
平淡無奇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9回:“聽起安老爺這幾句話,說得也平淡無奇。” |
倒懸之危 | 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當今之時,萬乘之國,行仁政,民之悅之,如解倒懸也。 |
空口無憑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27回:“空口無憑的話,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