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居偶作
野居偶作。唐代。貫休。 高淡清虛即是家,何須須占好煙霞。無心于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轉(zhuǎn)賒。風(fēng)觸好花文錦落,砌橫流水玉琴斜。但令如此還如此,誰羨前程未可涯。
[唐代]:貫休
高淡清虛即是家,何須須占好煙霞。
無心于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轉(zhuǎn)賒。
風(fēng)觸好花文錦落,砌橫流水玉琴斜。
但令如此還如此,誰羨前程未可涯。
高淡清虛即是家,何須須占好煙霞。
無心于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轉(zhuǎn)賒。
風(fēng)觸好花文錦落,砌橫流水玉琴斜。
但令如此還如此,誰羨前程未可涯。
譯文
高淡清虛是心靈的家園,何須占據(jù)勝水名山。
無心求道便是得道,有意結(jié)交人倒疏遠(yuǎn)。
風(fēng)吹繁花飄如織錦,階前流水清似彈琴。
我愿如此直至永遠(yuǎn),不慕世人燦爛前程。
注釋
煙霞:即山水勝景。隱居之人往往酷愛山水,有煙霞痼疾。
賒:遠(yuǎn)。
展開閱讀全文 ∨
修道的方法有種種不同,入道的門徑亦有種種,然其終歸目的都是一個,即得道。而得道在于心與道打成一片,不知有何區(qū)別,《維摩詰經(jīng)》所謂“心凈國土凈”,《壇經(jīng)》所謂“直心是道場”。既如此,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虛便是,又何須一定在名山勝水中修。詩人貫休以為,在在處處都可修心,他自己也一定是隨意地在一個野居之所居處下來,而寫成這首小詩。他的隨意,也就是無心,而無心即為得道。所謂無心,即將過去的種種知見全部丟掉,還以一個人的本來面貌,這才是得道的境界。有心追求道,也就有了道與人的區(qū)別,好比“你”有意地去結(jié)交人,別人會對“你”的目的產(chǎn)生懷疑因而疏遠(yuǎn)“你”。無心于道才是道與人合一的最高境界。比如風(fēng)本無心吹,花本無心落,但風(fēng)吹花落卻織成了最美麗的圖畫;石階無心斜,溪水無心流,而階前流水聲奏出了最悅耳動聽的樂曲。這樣一種無心隨意的生活,便是最為理想的生活了,除此之外,還有什么值得追求呢。貫休該詩以說理及寫景相結(jié)合,表現(xiàn)了野居生活中體味的禪道與禪趣。
唐代·貫休的簡介
貫休(823~912年),俗姓姜,字德隱,婺州蘭豁(一說為江西進(jìn)賢縣)人,唐末五代著名畫僧。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。貫休記憶力特好,日誦《法華經(jīng)》1000字,過目不忘。貫休雅好吟詩,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,或吟尋偶對,或彼此唱和,見者無不驚異。貫休受戒以后,詩名日隆,仍至于遠(yuǎn)近聞名。乾化二年(915年)終于所居,世壽89。
...〔
? 貫休的詩(477篇) 〕
唐代:
王建
五女誓終養(yǎng),貞孝內(nèi)自持。兔絲自縈紆,不上青松枝。
晨昏在親傍,閑則讀書詩。自得圣人心,不因儒者知。
五女誓終養(yǎng),貞孝內(nèi)自持。兔絲自縈紆,不上青松枝。
晨昏在親傍,閑則讀書詩。自得聖人心,不因儒者知。
宋代:
吳順之
堯舜垂衣明日月,皋夔論道際風(fēng)云。須知天地生成德,間世真儒輔圣君。
堯舜垂衣明日月,臯夔論道際風(fēng)雲(yún)。須知天地生成德,間世真儒輔聖君。
宋代:
朱翌
嘉瑞真成一旦逢,寄箋天下托鵬風(fēng)。分無侑坐歌眉綠,但有挑蔬凍指紅。
畫史莫傳飛舞勢,詩人俱盡琢磨工。此間不見乾坤妙,妙在竹扉山崦中。
嘉瑞真成一旦逢,寄箋天下托鵬風(fēng)。分無侑坐歌眉綠,但有挑蔬凍指紅。
畫史莫傳飛舞勢,詩人俱盡琢磨工。此間不見乾坤妙,妙在竹扉山崦中。
:
韓雍
青云夢里謝夔皋,懶受玄纁制錦袍。貧賤不荒三徑業(yè),輕肥應(yīng)薄五陵豪。
江湖寂寞流風(fēng)遠(yuǎn),光岳晶熒間氣高。過客紛紛吊遺跡,誰輕名利等鴻毛。
青雲(yún)夢裡謝夔臯,懶受玄纁制錦袍。貧賤不荒三徑業(yè),輕肥應(yīng)薄五陵豪。
江湖寂寞流風(fēng)遠(yuǎn),光嶽晶熒間氣高。過客紛紛吊遺跡,誰輕名利等鴻毛。
:
卓肇昌
海門清泬寥,輕棹欲杭之。月映鰲頭落,流分燕尾支。
回帆撾聽鼓,潛壑客探驪。宵靜波心迥,舟搖嶂勢馳。
海門清泬寥,輕棹欲杭之。月映鰲頭落,流分燕尾支。
回帆撾聽鼓,潛壑客探驪。宵靜波心迥,舟搖嶂勢馳。